近期,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第二批)》,推出13个案例,引导各地结合实际学习借鉴,积极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多元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为厚植广西生态优势积蓄新的内生动力。
今日我们继续刊发案例具体内容,本期推出的是第十一个:《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基于特色民族文化发展多元生态产业案例》,敬请关注。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以下简称环江县)地处云贵高原南缘,保存了从高原喀斯特逐渐过渡到低山丘陵喀斯特由面构成的完整形态谱系,因突出的美学价值和地质地貌价值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环江县是毛南族的世居地和发祥地,自古以来毛南族居住在深山,生存环境恶劣。党的十八大以来,环江县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于2020年5月退出贫困县序列。习对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希望乡亲们把脱贫作为奔向更加美好新生活的新起点,再接再厉,继续奋斗,让日子越过越红火”。
为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环江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发掘毛南族特色民族文化,发展桑蚕茧产业、“五香”产业等多元产业,着力打造农文旅融合示范样本,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推动民族文化传承、乡村产业发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一是实施生态保护金贝体育app下载,夯实自然与人文基础。加强“世遗”保护力度。以木伦保护区为主体,先后制定《世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木论保护区总体规划(2023—2030年)》,加强对环江县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的保护、合理利用和管理,重点维护木论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创新石漠化治理模式。治理岩溶面积3.58万公顷,治理石漠化面积2.20万公顷,实施封山育林944.5公顷,人工造林551.9公顷,人工种草20.3公顷。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建立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围绕环江西南喀斯特地区退化生态系统恢复重建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问题,创新实施易地搬迁科技扶贫“肯福模式”,将大石山区8万多人迁移至土山地区,创新等高梯土种植方式保持水土,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林下种草养牛的喀斯特农业立体循环发展模式,推动石漠化治理取得实效,为产业发展奠定生态环境基础。
二是发展多元产业,打造乡村振兴新路径。做优“桑蚕”产业。产业大力推广丰产桑园栽培、小蚕共育、自动上蔟等先进实用种养技术,打造高产优质桑树品种和高产高品位家蚕品种。搭建“时宜智慧蚕业云平台”及“时宜智慧蚕业”微信小程序,建立从蚕种到蚕茧的全链条数据溯源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技术服务体系,全面启动数字化桑蚕种植养殖创新模式。深挖“蚕”文化,通过实物和图片展出、视频演示和开设蚕蛹工艺品体验项目等多种方式,打造蚕桑文化展示馆,重点突出农文旅一体化,塑造农文旅品牌IP。做大“五香”产业。打造集生产、仓储、加工、包装、销售、物流配送为一体的“香猪、香牛、香鸭、香米、香菇”环江“五香”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开辟群众增收新渠道。先后引进多家电商平台,投资建成县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成立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推动环江“五香”登上广西卫视农特产品推介系列线上线下活动,拓宽电商销售渠道。做强“农旅”产业。鼓励村民通过建立餐厅、民宿、特色农业示范园、开展农事体验游等,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业态,通过“农旅融合”内外力拉动,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
三是推广“多彩毛南”,传承民族特色文化。强化民族传承。加强对民间文艺人才的培养工作,先后举办了毛南族“傩面具雕刻”“花竹帽编织技术”“毛南族歌舞”等技艺培训班,与当地中小学共建了乡土文化进校园、非遗教育实验基地的传承教育机制。打造文化品牌。以“傩文化”和“花竹帽文化”为核心,创建“百村千屯办春晚”“世遗环江·多彩毛南”等系列品牌金贝体育app下载,举办毛南族分龙节暨世界自然遗产文化旅游节、“印象毛南”广场文化活动周等重大节庆活动。出版发行毛南族文艺书籍,开展译制毛南语电影等活动,把毛南族歌舞带上央视“星光大道”“乡村大舞台”等栏目。组建毛南艺术歌舞团远赴世界各地开展交流展演活动,毛南文化在世界各大舞台绚丽绽放。推动民族团结。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举办“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评比表彰等活动,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建设,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与乡村振兴、文化传承、精神文明、生态保护等工作深度融合。
一是生态持续向好发展。近年来,环江县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显著提升,森林覆盖率提高7.6%,年增加水源涵养量2252万立方米,年减少水土流失21万吨,有效保护耕地面积约1400公顷。木论保护区陆生脊椎动物从成立之初的255种增加到367种,野生维管束植物910种增加到现在的1735种,2021年新发现的植物物种有福建观音座莲、海南粗榧、定心藤、假野菰、中越双唇兰、无柄山柑、毛球兰共7种,成为众多珍稀野生动植物的天然栖息地和避难所。依托优良的生态环境质量,先后获得“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广西绿色工程先进县”“全国绿化模范县”等荣誉称号。
二是特色产业发展壮大。规模质量双提升。2022年,环江县全县桑园总面积达1.35万公顷,生产白厂丝1629.7特,自治区级缫丝龙头企业有3家,产品平均质量等级达5A+20;全县香牛存栏3.12万头,生猪存栏7.52万头,全县通过“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28个,生态产业规模和质量不断提升。蚕茧产业科技示范明显。《优质高效蚕业生产模式与关键技术集成示范》获2014—2016年度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杂交桑高产栽培与配套养蚕技术集成推广》获2018年广西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亚热带桑蚕一代杂交种高效繁育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旱地高产高效栽桑技术集成示范研究》《广西轻简省力高效养蚕技术集成示范应用》等三个项目成果获广西科学技术成果奖。
三是毛南文化焕发新生。民族文化魅力提升。毛南族“肥套”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分龙节”被评为“中国最具特色的民族节庆”,多彩毛南城景区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下南乡获得“中国傩戏(木面舞)之乡”“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等称号金贝体育app下载。民族文化成果丰富。环江县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1人。出版的《毛南族文学史》获广西社科奖二等奖、《毛南族民歌(古籍版)》荣获广西铜鼓奖。此外,创作了毛南族音乐、舞蹈、戏剧等作品30多部,焕发民族文化新活力。
四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福祉相融合。2022年环江县全县共有合作社595家、家庭农场149家,蚕农养蚕收入近20亿元,其中第二批全国种植业“三品一标”基地—大才乡桑蚕产业基地蚕农收益达1.68多亿元,直接带动536户蚕农年增收6000元及以上。桑蚕文化产业园月平均接待游客5000人次,提供就业岗位100余个,带动村级集体经济每年增收10万元及以上,进一步助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
(以上图文由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河池市自然资源局、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自然资源局、广西国土资源规划设计集团统筹提供。)金贝体育平台金贝体育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