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加强我区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特别是农村牧区移风易俗工作,2023年,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文明办开展了全区农村牧区移风易俗典型案例评选活动。各地充分挖掘本地移风易俗好的经验和做法,推荐了一大批优秀典型案例,这些案例结合文明创建,聚焦移风易俗,突出成风化俗,着眼于乡镇苏木、嘎查村生产生活实际,从小切口、多视角、多层面入手,既阐述背景成因、又展示具体举措,既分析工作成效、又解读推广理由,全面反映出基层一线移风易俗工作的生动实践,具有接地气、可复制、易推广等特点。
南村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平地泉镇东南侧,是典型的城郊村。近年来,南村以开展移风易俗宣教行动、婚丧礼俗整治行动、传统文化浸润行动、结对帮扶共建行动为抓手,切实增加村民在移风易俗中的参与度和主动性金贝体育平台,推动移风易俗工作变“被动约束”为“主动建设”,通过组织村民举办“村晚”活动,让移风易俗深入人心。
(一)把旧礼俗陈陋习甩出去。“村民们,听我讲,攀比之风不可长。红白喜事讲排场,这个做法太荒唐。婚礼不必太铺张,简简单单入洞房。厚养薄葬要提倡,父母在世多去帮”。南村“村晚”的大舞台上,响起阵阵快板声,这是南村村民自发组建的宣讲小分队冯二毛的快板节目。南村“村晚”最大特色之一就是演员阵容不仅包含乌兰牧骑队员、文艺界爱好者,当地村民踊跃报名、争相参与,不仅在家门口看“村晚”,更要舞台上当“主角”,点燃村民的表演热情、满足村民的文艺追求。
(二)把身边事身边人推出来。“简约而不简单、浪漫而不浪费、时尚而不奢侈”,以时任书记张效玲为原型创作的情景剧《婚事俭办》,在“村晚”的舞台上让“为喜事‘减负’,让幸福‘加分’”的观念深入人心;以农村画家刘峰为原型创作出东路二人台《黄旗海畔》,在“村晚”舞台上唱出了“文旅融合结硕果,男女老少乐开怀。移风易俗添新彩,奏响文明幸福曲”的生动旋律。以南村村民和事迹为原型创作表演的还有小品《厚养薄葬》、歌剧《复兴桥》、二人台《二旦吃醋》等节目,贴近生活、来源生活的表现形式,生动展示了南村近年来的环境蜕变、产业蝶变、人文嬗变以及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三)把新乡村新风尚倡出来。南村“村晚”示范展示活动以“启航新征程幸福中国年”为主题,用南村农民自编自导、自演自赏的“村晚”作品,唱身边事,演身边人,道家乡美,赞新生活。“村晚”分为《好日子过的咱心窝窝暖》《好收成装扮下花哨哨春》《好路子走出个脚步步新》三个篇章,通过融合地方戏曲、农业产业、精品文物、非遗文化、特色旅游、良好风尚、发展经验、典型人物等元素,以广场舞、二人台、相声、街舞、快板等表演形式金贝体育平台,展现农民群众富裕增收和移风易俗的生活景象,表达农民群众向往美好生活和精神追求的真情实感。
(一)用身边事、身边人,育人。以村民为主自编自导自演的“村晚”,让村民当了主角,不少作品以该村事例为原型创作而成。比如在“小积分大管理”制度驱动下村民从“事不关己”到“积极参与”,在典型评选表彰活动的引导下村民从“不拘小节”到“争当模范”,在“农文旅”融合发展带动下村民从“不疾不徐等靠要”到“撸起袖子加油干”,进一步引导村民以提供创作素材为荣、以亲身参与为乐、以共建共享为责。
(二)把人情债、攀比心减下去。相较于条幅、展板、“村村响”等传统宣传方式,搭起春晚舞台,形式鲜活生动、百姓喜闻乐见,当地村民的参与表演、观看表演的热情更加高涨,滋润人心、照亮人心、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更加明显,引导广大农民传承文化、弘扬美德、涵养文明乡风、倡导移风易俗的效果更加显著。
(三)把幸福感、获得感升上来。通过“村晚”直播和录制展示,南村再次“出圈”。南村群众自主创办、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充分展示新时代农村农民的精神面貌,扩大移风易俗宣传效应,推动文明新风“吹”遍乡野。同时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旅融合发展的美丽南村和“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文明村镇”“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等国字号荣誉加身的文明南村也为更多人了解,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扩大。
(一)移风易俗效果好。习强调:“要弘扬新风正气金贝体育平台,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移风易俗,表面上是改变行为习惯,实质上是改变人们心中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村晚”活动坚持自发自愿原则,尊重农民首创精神,激发农民群众的创作和表演热情,在春风细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中深入传递文明新风、弘扬道德风尚,引导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价值取向。
(二)群众接受认可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村晚”活动节目由村民创作、在农村开展、为群众表演,引导当地新风尚、提升地区影响力作用明显,村民对开展文艺活动、丰富文化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推广“村晚”活动有着积极意义和现实需要。
(三)全面复制推广性强。随着物质生活更加富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也更加丰富,除了主动“送文化”“送服务”,群众自发组织扭秧歌、二人台、大合唱、广场舞等文艺文化活动,涌现出众多推进移风易俗、展现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且“村晚”形式限制较少、参与面广,为指导帮助各地自主举办“村晚”活动提供了基础条件和可操作性。金贝体育官网金贝体育官网金贝体育官网